反重力

2017100308:34
https://www.facebook.com/david.yeh.313/videos/1249997841745266/
 

這是我先前所做過反重力理論初步實驗,從結果中可看出重量減輕,實際上自己有產生疑慮,擔心是否為旋轉力誘發上下震動,造成重力減輕假象,所以實際上還有做另一比較,在磅秤上加了一紙盒,一方面利用紙盒不同彈性比較震動差異,另一方面利用紙盒高度隔離測試物與磅秤,避免測試物內部所安排反重力元件干擾磅秤測量。

而此測試物外殼,是用噴效殺蟲液與打火機瓦斯罐底部組合成,外殼材質現階段不重要,重點是內部反重力元件的排佈,構成碟形原因,是因為碟型分布是最容易達成,甚至反重力後移動與下一階段超越光速都是如此,而整體防護罩佈建,碟形也是最容易達成,當然其他形狀並非不行,只是其所需耗費人力、物力、資金,就不是我現今所規劃規模所能涵蓋。

要達成此一目標,因為是理論端變革,所以真正物資耗費並不大,就好似當初萊特兄弟滑翔機,其精密度與投入並非龐大,真正大部耗費,都是在建構理論心力。

用手動,只是初步實驗所推導立論是否方向正確,再來才是真正開始規劃完整反重力與第一階段行進機制,而首要的是能源供應部分,也是我現在正在處理部分,不是吃油或是核能發電,而是透過類似先前所接觸永動機與自由能源部分,當然,與之前接觸類型大大迥異,為了這一切,我已經耗費了許多歲月,重新架構物理端,把一切我們所熟悉物理,從知其然透析到知其所以然,而非一昧磁鐵就是會相吸相剋或是電力線與磁力線總是未明的理所當然認知,甚至天意使然的每個電子一樣大與魔術般遠遠超越光速的糾纏態現象。

曾經看過一則報導,發明磁浮列車的老工程師,單手拿把頗重電鑽展示反重力效應,實際上國中幫父親用電鑽打牆壁時,就已發覺此一現象,老工程師被引為世紀笑談,他錯了嗎?錯在他挑戰了物理主流,錯在他依舊沿襲物理潮流,將現行物理當依據,推導他所經歷的現象,現今物理有很多類似以管窺天,看到哪部分,就是哪樣的定論,如果往後退一步綜觀拼湊出整體,總會發覺相互間許多的格格不入甚至相互矛盾,太多的現象物理,即便深入到量子物理或是弦理論,依舊沿襲由來已久的現象物理,而非綜觀面的整體整合,這也是我必需整體重新架構物理的緣由。

台灣很小資源很少,慶幸的是,網路的無遠佛屆,各類資源盡收眼底,只需用心,就能有無限的人力、資源與實驗室幫忙作嫁,頭痛的是,不但要跳脫框架,還要釐清許許多多假象知識刻意誤導,話說回來,網路真的是一最大的綜合體,端看我們如何去善用。

不需任何奧援,所以不用將我當成意謀詐騙,就只是一步步盡心邁前,而一路走來的網路遍撒,也只是期望打造出更多美好天空,因為自己並非一定是對的,遍地開花式的熱潮,終會有優秀饗宴,所有一切,成與不成皆天意,事在人為,只望有一個安穩台灣邁步,而非先前貌似刻意香港化居心,如此不單是兩千三百萬的晦暗,更是趨十四億的無望,甚或世界的動盪,民進黨與小英真的要多多加油寫歷史。